頂著肯辛頓的大香蕉皮
原著:黑秀網倫敦特約記者 - 蕭永明、洪夏天
編譯:黑秀網倫敦特約記者 - 蕭永明、洪夏天
文章轉自:http://www.heyshow.com.tw/tipsdetail.asp?id=453
大好的天氣往倫敦的各地公園晒太陽是一件美妙的享受;不過,對於怕熱的我來說...在二十八、九度的氣溫下躺在草地上簡直就像快蒸發一樣。
肯辛頓公園的 Serpentine Gallery 前有三百多平方公尺的空間;自 2000 年之後,每年的夏季都請來不同的建築師來設計一個臨時建物...歷年來包含了
Zaha Hadid、Daniel Libeskind、Toyo Ito、Oscar Niemeyer、Alvaro Siza、Eduardo Souto de Moura、Cecil Balmond、Rem Koolhaas、
Cecil Balmond、Olafur Eliasson、Kjetil Thorsen、Frank Gehry 以及今年的 Kazuyo Sejima 與 Ryue Nishizawa (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)。
Kazuyo Sejima 與 Ryue Nishizawa(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
進入這個像似金屬香蕉皮的露天咖啡廳,並不會讓人在這炎熱的天氣下更為悶熱,相反地,卻是出奇地涼爽...來往的人在這香蕉皮底下走動,
可以看見建物的不鏽鋼天花板會鏡射出地面的狀況,間接形成一副極為有趣的景象。歷年的這些臨時建物都會有不同的贊助商協助,
並且所邀請的建築師也都是要未曾在英國有任何作品的條件。也因此,這裡常也是知名國際建築師登陸日不落帝國的首要一站。
事實上,今年這個“香蕉皮天花板”還是拋光的鋁金屬,不僅輕盈...它一方面可以反映倫敦多變天氣的樣貌,也可以將肯辛頓公園的景致一同投射在這個臨時建物中;
若從上空鳥瞰...就如同一灘緩緩流動的水、或是一片氣體般停留在 Serpentine Gallery 的廣場前。雖然這裡頭的咖啡、甜點不算是好樣的選擇,
但是可以躲進避暑、穿梭在有點錯亂的空間氛圍下,也實為有趣的一遭。
台灣極具實驗性與趣味性的預售屋中心
對於倫敦這個城市...現在肯辛頓公園的 Serpentine Gallery 前,每年都有一個嶄新的期待。但一個城市的進步與否,
卻不會是在看見多少現代建築的發展...更確切地說這個城市是否有足夠的文化資產可以持續接替下去。
我想日前在察爾斯王子杯葛英國著名建築師 Richard Rogers 的金屬新怪物(在 Chelsea 一帶)的動機也是如此。
這些臨時的建築有十足的實驗性與教育性,就像台灣的預售屋一樣...極具豐富的變化性。現在許多國際性建築大師早已經持續地在各個大城市大賣、
複製名聲,但對於這些過多不必要的而且單調的風格複製(大師建築)絕對不是個好現象。一個城市的風範慢慢也將成為一個人或些許多人的個人標籤,
試想對於這些城市的未來文化脈絡又是如何?城市建物雖然可以大膽嘗試接受新的刺激,
但如果不認識自己城市的文化面貌而一昧追求大師品牌...將也慢慢失去察爾斯王子所捍衛的“自我文化認同”的城市。
城市裡已經漸漸充斥著張牙舞爪的金屬建築